全球运动的田野回声 | 缅甸的8时奏鸣曲与敲锅抗议的环球交响

2021年2月1日爆发的缅甸政变已历时近一个半月,缅甸军方的镇压手法日渐野蛮:从断网宵禁到放出重刑犯扰乱治安,从坦克上街到荷枪实弹。抗争者多层次的策略也不断变化,从各类渠道散布的艺术家画作到各类名人的网络声援,从诅咒军政府的魔法到为阻挡军队当街挂起的女性衣物,从响应“公民不服从运动”的各行业罢工到少数民族邦州的游行声援,从大规模示威到与防暴警察游击性的进退、补给、治疗和悼念。

声音维度在此次抗争的组织和扩散中尤为重要。缅甸民众对抗军方的韧性来自跨越各阶层民族的全民团结。不服从的声音也以诸种方式从各个角落发出。诞生自1988年抗争的歌曲《世界不会原谅》再次传唱为这次抗争的高亢定音,而每晚8点的敲锅声则代表着人民愤怒里最恒定的节奏。

本文作者自抗争伊始持续地保持着与缅甸友人的沟通。基于对声音抗争的问题意识,她纪录着缅甸的抗争听起来的质感,也在本文梳理了敲锅抗争(cacerolazo)的全球脉络。作为平民身处家宅也能拾起生活寻常之物加入的抗争形式,敲锅抗争的基本形式源自18世纪加勒比海地区黑奴的反奴隶制运动,并广泛出现在20世纪的第三世界国家现场。敲锅抗争最出名的演奏在智利。因其相对隐蔽但又极具公共性,即便是以国家恐怖主义镇压异见者的皮诺切特军政府也难以规训这种声音。而近年来美洲的诸多抗争都有敲锅的底色。疫情下,cacerolazo又是面对封锁,重建公共和异议的重要方式。缅甸军方的铁腕越收越紧,但敲锅声在每晚8点如约不绝。

2020年带来的疫病与隔绝截断了人类学引以为傲的长田野方法,也一度给2019年席卷全球的社运能量降温,但后者并未消亡,而是随着疫情带来的社会张力重燃且激荡。席卷美国的“黑命攸关”和白俄罗斯民众示威直接与新冠防疫的失败相关,而贝鲁特爆炸后黎巴嫩的街头抗疫和智利宪法重修则是2019-2020年长时段运动声部的强音和高潮。各地的运动延随着各社会内生的脉动,基于各人群不同诉求,但无论是阶级、经济、生态、疾控抑或族群,运动动力跨越传统抗争范畴的传染性已经是全球运动景观下的社会事实。如何动态地面对这一加速的世界是基于田野方法的知识生产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何捕捉并共演社会运动中的尖叫、渐变和杂音则是人类学应有的期许。结绳志专栏“全球运动的田野回声”旨在为这样的问答提供平台。

01.
反政变的协奏:敲锅、手势与上街

2021年2月1日,缅甸发生了军事政变。去年关于选举结果军方与民盟双方各持己见而将引发矛盾的预测有了定论。缅甸的命运反反复复,军队又要当家作主人。这时,拜登刚宣誓成为美国总统没有几天,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还蔓延得如火如荼。此诚乃多事之秋,在这自顾无暇的当头,好像没有多少人会特别关注偏居一隅的缅甸。这是否也是算计好了的时机呢?

从2月1日起,缅甸包括昂山素季内的多位政要和议员被软禁在家。很快,也有记者和人权工作者等遭受袭击,或是在夜里被军方约出去喝茶。缅甸军方声称因为怀疑去年11月大选结果的公正性没有得到肯定而发动政变,自称是为了谋求公正,并将会在一年后还政于民。

终于走上民主化进程的缅甸命运又开始颠簸。缅甸1948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后已经经历了三次军事政变。

我有一位缅甸好友居住在仰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最深刻的,可以连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2月1日我一早起来看到缅甸上了头条,想要赶紧追踪他的情况。很快看到,朋友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发言。原来,市民发现早晨仰光市的电话线已经因为政变而被切断。政变也都要讲究及时掌控对信息传送的控制。信息管制成了无硝烟的虚拟战场,军政府与市民间你来我往。我让他注意安全,每日寒暄几句。

紧接着,各种各样的报道与信息开始流传。社交媒体上流传出了一名女性录跳健美操的视频时无心拍到的驶往议会的军队车辆。大家插科打诨地说这位女士真是无心插柳,成了年度视频。2021年才开始不久,不知道这是否能一语成谶。

迄今为止的一个多月里,各种各样的抗议模式相继出现。这里包括了从最初开始出现的每晚的敲锅抗议,从2月第一个周末开始继而衍生成平日每天发生的上街游行以及街区中纷纷出现的筒裙屏障和路障。抗议中,有的人带上红色丝带。也有人右手比出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和拇指握圈的手势。这个手势是从邻居泰国人模仿《饥饿游戏》电影中的动作应用到反君主制运动那里那里学来的。还有人在家门口点上了蜡烛表示不满。各种行业,例如医护人员等,也开始进行有行业组织的罢工。2月10日开始,和平示威的民众中出现了第一位牺牲者,是年轻的女学生。

流血还在继续,图为3月3日被军警射杀的华裔少女邓家希,图源:文章《缅甸政变后最黑暗那一天,19岁华裔少女为抗议而死》。

缅甸人民在这次的抗议行为中表现的团结和毅力让人敬佩。他们不愿妥协与让步,并且努力寻求国际上的关注与支援。然而,军方也不愿退步。这场对峙变得越来越漫长,而且开始染上了血色。

东协主席事发后很快发表了的意见坚持对民主、人权和自由的保护,提倡对话。联合国也早早呼应,强调了缅甸人民和平集结应受到保障的权利。联合国安全协会也终于在2月4日发出了声明,呼吁释放昂山素季,并对民众与记者遭受的管制表示关注。世界各国大部分纷纷表示反对与担忧。西方舆论也开始关怀到谁是缅甸军政府的商业关联者。政治觉悟敏锐的日本麒麟啤酒和一些别的日本公司赶紧澄清了关系,停止商业合作。民盟政府也鼓励着群众抵制军方的产业。

2月4日,军方宣布昂山素季被抓到了尾巴,因为对讲机和握手而面临着被收牢三年的危险。谁说缅甸军方不是荒谬艺术的继承人呢?

民盟政府可能并不出色,并且在国际上因为昂山素季对罗兴亚人问题的处理而遭到诸多诟病,但是他们仍旧是缅甸人民在2015和2020年两次大选中选举出来的政府。民众还是相信一个公民最重要的权利是手中的选票,最差的民主也比最好的独裁强。

02.
穿透封锁的敲锅声

情况还在僵持。

如果抗议的持续和参与人群的多样化代表了抗议行为某种程度上的正常化,那是否也成为了挑战民主包容性的测验?这时是否举起民主的旗帜则成了一个选择。

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敲锅抗议这个行为。从2月初开始,社交媒体上仰光的朋友开始转发各种各样的视频,大家开始纷纷记录并贴出缅甸群众用敲锅盆罐头发声表示抗议的方式。这些信息在脸书和推特等媒体上集结。民众寻求的不是暴力的对抗,而是和平示威或是不合作。敲锅抗议是在家里进行非暴力反抗。声音成了这次抗议的一个重要联系线索。

虽然敲锅的本身并非被规划成一种行为表演,但是提供的线索和素材却可以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来理解,并试图用这个线索来理解这次抗议的一些因素。抗议者们的一部分行为可以被通感地解析,而不只是作为新闻报道的补充论述。

2月4日晚,我们已经决定好搜集这些视频与音乐素材,希望能整理出一点内容来记录这次事件。照片与视频不断地传送,时间渐渐晚了。我们边看,他边给我解释。相对于疫情,缅甸人可能对军事政变和军政府更有经验吧。每次这些事情过了之后是不是就忘了呢?直到下次重复发生。朋友也说,能整理出一点什么东西也算是留个念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开始收集并讨论着照片上和视频里的人。街边棚子边塑料板凳上坐着的白发佝偻的老人在敲一个饼干罐头。船上的水手集体在甲板的一个角落敲击筒盆。庙里的身穿僧衣的小沙弥盘腿击奏。街上一个满脸悲壮的妇女在用木棍敲打盆子。她的面孔让人动容,成了某些海报的主角。甚至是汽车上和屋顶上也有奏鸣的鼓手,手中敲打的大金属盆几乎在与天上的皎月媲美。

“你们在世界尽头也找不到赦免,

都因那用人民的鲜血写成的记录。

强大的革命!

勇敢的英雄们为民主而死,

我们的祖国缅甸建立在烈士的身躯上。……”

这是异议运动的主题曲,也是缅甸人民的心声。社交媒体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

缅甸军方从一开始便对脸书等社交媒体进行封锁控制,以图切断民众组织抗议的工具。脸书是缅甸群众使用得最普遍的社交工具。用时,这也是年轻人善于运用的活动组织与宣传媒介。军方也不惜经济代价尝试管制网络信号的接受作为信息控制手段。现在,断网已经成了常规的控制手段。

敲锅抗议海报,图源:作者。

缅甸军政府还开始使用各种方法禁止民众敲锅,其中包括出动警察拘留敲打锅碗瓢盆的民众和下达官文对敲锅民众处以5000缅甸元的罚款(约23元人民币)。

后者有种既悲哀又诙谐之感。锅碗瓢盆是每一个家里最基本的吃饭东西。如果人民已经拿出了吃饭东西来战斗,这意味着什么?每家每户敲锅的话,军政府是做做样子,法不责众还是严格执行控制惩罚?敲锅行为的构成有经典行为艺术表演的精妙,用最简单的设备和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效果,简洁明了,简洁得优雅。

朋友似乎还是很乐观的,但是最后还是不免郑重地交代了我一声。这里不安全,搞不好我就不见了。东西你留着,能继续传看这些信息这次也算不白费了。我心里有点慌慌然。之后,我定了每天晚上仰光八点的闹钟。

我对缅甸的关注是对朋友的关注,也是对政治声音的好奇。比如,现在的政客必须是某种程度上的演说家。这是古典希腊与罗马的传统,现在亚洲的政客也传习。有魅力的演说者似乎自带光环,能够魅惑人心,不管他的政治宣言是否真实,最后能否实现。声音成了征战之地。但是人民也需要找到发出声音的方式。我对声音理论的好奇也转移到了对敲锅的关注上。

5日晚10时后,朋友又传来那晚的记录,抗议之声长鸣。仰光市的街上被路灯照得通明,但是却很空荡,像是有些诡异般安宁的独奏。镜头一转,回到小区里。这里的人是清醒的。大楼灯火通明,大多户的窗前有人影晃动,大家纷纷拿着金属勺子等击打着锅盆,似乎有那么一点节日的气氛。声音乍一听似乎无章,只是金属击撞的清脆回响,不过却又根据记录的点不同可以分辨出每家每户的打击有一个个段落和旋律。再看之前的,街上的车辆不多,几乎没有行人,但是大家都有默契的纷纷长按鸣笛,驶过仰光空旷的道路。

我们继续记录着这次的事件。夜已经深了,奏鸣曲还未停。

03.
敲锅抗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月6日周六上午,人们身着民盟代表色红色的衣装又发动,这次不仅是敲打,还伴随上街游行。联合国也开始行动。社交媒体也没有被忘记。身穿红衣的老女老少和僧侣面戴口罩,手中持有写有#wewalk(我们行走)、#HeartheVoiceofMyanmar(聆听缅甸之声)、#WeNeedDemocracy(我们需要民主)和#Freedomfromfear(从恐惧中解放)等关键词纷纷出现。我们还得悉,6日晚有人被收押。这只是这次军事政变的开始。

在缅甸传统里,敲锅是用来驱魔的。从接下来军方的暴力对抗来看,一声声的奏击是模仿军队的枪声还是民众大象无形的炮弹呢?除去这些象征意味明显的解释外,用声音表示不满的方式还可以怎么解析?

发出声音是一种便于集体合作的形式。从2月2日开始,晚八点,大家准时参加这场响遍全国的奏鸣曲。第一次,八点开始的奏鸣曲就持续了不止几分钟。第二天,2月3日晚八点,民众再次集结。接下来,奏鸣的时间逐渐延长,更多人的参与也加强了这篇乐章的强度。在街上行驶的汽车也会鸣笛参与。

民众以在家或者在街头敲锅为游击共鸣形式。制造声音的自由很快成为了争锋相对的争夺点。敲锅这样的土法只有有空气就可以传播,不受电话线与网络信号的影响。很快,宵禁变得更加严格,从晚上八时准时开始民众必须回到家中。敲锅抗议逐渐变成了一场隐形的抗争,也是对宵禁时间开始具体的不满。想要发出声音的是集体,可是彼此间已经变成了隐形的集体。视觉和听觉上出现了分化。同时,看不到和不被看到是隐形时发生的两个面向,可能也从某种程度上给了不同群众更多选择的自由,更加加剧抗议正常化。智利在皮诺切特时代长期的抗议也包括了敲锅,其中也有可能性和安全的考虑。同样的现象我们现在也在缅甸的抗议中可以观察到。

声音异议(sonic dissent)是一个很容易被艺术摄入的理论概念。不同的人的声音或音乐、乐器也可以作为表示不满和抗争的工具。当然,这并不只包括最典型的气势激昂的反对口号和革命歌曲以及音乐演奏,也包含了我们现在说的敲锅抗议,用噪音来演绎反抗。

用声音表示异议并不是一种新的方式。18世纪加勒比海地区黑奴反奴隶制运动中对制造声音的权利争夺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富含象征意义的争夺点。白人奴隶主控制黑人打非洲鼓的权利,试图驯化他们。曾经被英法殖民的圣基茨岛上的黑奴就曾被法律明文规定每年只有圣诞节一天可以击鼓。不能聚集在一起击鼓跳舞,也就没有自主组织活动的机会,失去了成为一个集体的一个构建条件。

用声音作为反抗手段的不止加勒比海的黑奴,早在18世纪末大洋彼岸就有反抗英国的爱尔兰革命参与者利用模仿枪击声作为武器,也认识到了音乐可以作为创造新文化认同的工具。现在的贝尔法斯特也是著名的叛逆音乐发声地。

声音作为表示异议的方式历史悠久,但是敲锅(cacerolazo,西班牙语中cacerola是锅子的意思)作为具体方法则是扬名于20世纪中期后至今日拉丁美洲的各种反政府抵抗(其中有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巴西与厄瓜多尔等多国)。民众既可以上街敲锅,但在情况过于危险时也可以在家参与。1980年代智利民众反抗军政府独裁时就用过这样的方式抗议。2019年智利再次发生敲锅抗议,艺术家Ana Tijoux还以cacerolazo为名作曲一首,在Youtube上广为流传。

2011年智利敲锅抗议,图源:Activist Handbook: https://www.activisthandbook.org/en/tactics/cacerolazo

敲锅也成了民众对政权表示不满的一种相似词,有很浓厚的象征意义。1961年,阿尔及利亚对抗法国的独立战争时就发生过著名的敲锅之夜。曾经高高举起法国大革命旗帜的法兰西不仅在圣多明各(今海地)独立后派兵镇压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二战后的印度支那和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法属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时间更是成为西方,特别是法国,知识分子开始左倾的一个重要契机。再后来,敲锅的方式在拉丁美洲的再生更是成为了民众对不正义与腐败政权的一种固定抗议模式。

除了2019年智利,社交媒体中能看到的近年用敲锅抗议的形式来发声的事件也不少。2011年11月底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生时,也常有抗议者带着可以击打的锅碗瓢盆上街运动。警察甚至开始用音效武器(Long Range Acoustic Device)来对抗。2020年6月,美国的BLM运动中,首都华盛顿的民众也分别在自家阳台上为乔治.弗洛伊德和布伦娜.泰勒敲锅鸣不平。这在疫情严重,需要社交隔离和服从宵禁的时候成为了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抗议手段。当时的敲锅抗议(cacerolazo)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用敲锅来反抗更是融入了更为粗旷的表演和集体团结行为的氛围,并且能够用简易的方式产生最大的音量与共鸣。不论如何,声波都是实际存在的。这个时候,说什么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能发出声波的共鸣既代表了参与了集体,人民发出了声音,谋取了一些声音上的能动性(sonic agency)。

敲锅作为一种能用个体游击方式形成强有力的整体感的抗议方式已经成为了缅甸人民这次抗议中能够安全、隐形地集结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在这场政变里企图抓住一些主动性。

一段第一人称倾听/参与敲锅抗争的视频,来源:作者。

在各种形式的游行示威已经进行了一个月后,缅甸人民虽然充满勇气,但是军方也毫不让步,人民的情况变得更加危险。近几日,认识的朋友们有的在夜闻枪声后在自家后院里见到了子弹,另外更加激进的每晚惊魂,四处躲避追捕。白天,军民冲突也日益严重,伤亡和被逮捕的人数上升。上街游行逐步丧失了最初的全民一体的规划,开始变得零零星星,有些游击化了。在这种时候,敲锅抗议的持续性和相对安全也产生了新的意义。

晚八点,缅甸人已经约好了,继续奏鸣。

作者简介

莫奴,独立策展人,曾在博物馆、拍卖行和艺廊工作,是第14届达卡双年展的受邀策展人。她对透过当代艺术研究在亚洲和以前被视为非中心的地区散居和身份等主题相关的议题非常感兴趣。

若要转发本文,请在本文微信公众平台留言,或者邮件联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