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保持社交距离感觉这么奇怪

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新冠疫情从点至面,迅速发酵成全球化事件,也成为社会议题讨论和公共知识生产的催化剂与竞速场。自2020年夏季,结绳志开始推出☞结绳系疫☜这一专题,以期捕捉这一新形势下的人类学实践与反思。流行病学意义上的疫情快速进展,次生的社会文化事件目不暇接地迭代,国际政治风云加速地淬变,我们发问:人类学家能否快速抓住这些新现实?再以一套新语言加以消化、论述?传统的长周期田野在隔离和社交控距下是否仍然可能?不断重塑的人际信任、公共责任和治理路径重塑了人类学家研究的社会关系,也对研究伦理、乃至知识生产的框架和节奏提出了挑战。

本文发表于2020年3月底,也正处于美国疫情急转直下、迅速扩散时期。截止3月初,美国有超过1700例确诊病例,40例死亡。3月13日,美国时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这也就意味着联邦政府可以动用更多资源抗疫,但也意味着能够以紧急之名,执行更严格的防疫措施——其中就包括“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然而,各州虽有相关规定,但包括特朗普本人在内仍有许多人持“不需要”态度,普通民众也并不乐于失去社交生活。

本文作者George Leader另辟蹊径,从考古学和人类演化的角度,向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经过了数百万年进化成为社会动物,在面对新冠病毒(或者是不断变化的病毒)时,我们能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保持联系吗?

原文作者 / George M. Leader
原文链接 / https://www.sapiens.org/biology/covid-19-social-distancing/
原文发布时间 / 2020年03月30日
译者 / 李黎
校对 / 王菁
编录 / 林子皓

01.

放眼全球人们都在保持社交距离,以阻止新冠病毒的蔓延。

在以咖啡馆文化闻名的城市中,餐厅里空无一人。城市广场空空荡荡,从体育赛事到演唱会等的大型聚会被禁止,一些人在与地球上的所有其他人保持着6英尺的距离。对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自认为是内向型人格的人来说,这种新式的隔离跟他们过去的日常生活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距离强加给他们一种不自然和不舒服的行为模式,并且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刻意避免与其他人进行身体互动会感觉这么奇怪呢?答案可能存在于我们几百万年的行为以及文化演变中。

自从我们在大约七百万年前与黑猩猩实现演化分裂以来,人类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复杂的社会合作。有时,人们会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自私或者暴力的。但是,人类学研究表明,我们已经进化到可以协同工作并生活在互相支持的群体中。

由于新冠病毒,这个演化趋势被收紧了。

02.

关于合作行为对人类种群的重要性,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早的一些证据,来自于一个惊人的转变:双腿走路的进化。在人科中最早的直立行走的证据,来自乍得沙赫人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一种可以追溯到大约七百万年前的来自乍得的直立类猿灵长动物。

我们的祖先开始直立的原因有很多:直立可能有助于他们调节体温,减少在自然辐射和太阳下的暴露,增加他们观察捕食者的视线范围,以及一些其他原因。

但是美国生物人类学家C.Owen Lovejoy 在1981年提出的一个假说,认为我们的祖先解放了他们的双手来分享食物,特别是男性可以将食物带回给女性,从而抚养他们的后代。对于像黑猩猩这样的四足指背行走的动物而言,这种社会合作要困难得多。

与人类相比,黑猩猩更有可能表现得自私。图源:Terry Kearney/Flickr

让我们快进一下,来到人类开始制造石器的时期。最早的石器证据来自东非,距今三百三十万年左右。这项技术使人类可以更快地利用资源,从而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的演化进程。相比于等待漫长的生物演化来改变身体以适应环境,人类开始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需求。

接下来的数千年中,随着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巧,很显然,我们的祖先需要通过社交互动,来教授和学习制作技巧。比如说,作为一个研究古非洲工具制造的考古学家,我就见过有证据表明,把石头造成尖头工具的特别技术,从一个群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

知识共享用于造福群体,甚至可能促进语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为便利地传播。

大约一百九十万年之前,也就是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现的时间左右,合作行为可能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促进。此时,女性在分娩时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她们直立的身体很难生出脑袋很大的婴儿。这种身体上的负担,可能导致人类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剧了男女之前劳动力的分工,以及在育儿中女性的额外合作。

随着社会中这一变化的出现,这些群体中似乎也出现了更强的社会支持。关于这方面的物理证据,我们可以在一个在爪哇岛发现的八十万年前的直立人股骨上找到。这块股骨有严重的骨折迹象,这种伤害几乎可以肯定让一个单独生活的人快速地死亡。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骨折愈合了。这意味着这个受伤的古人类得到了他所在社群的大量支持。我们的祖先真的在照顾彼此。

图中右侧的是于1892年在爪哇岛Trinil发现的左股骨(Trinil 3),Trinil3的近端股骨干内侧有不规则骨外生骨疣,这是由内收肌外伤引起出血的反应[1]。图源:维基百科

考前的月亮与六便士.

对人类而言,合作已经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进化策略。它让我们可以分担寻找食物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分享制造工具和其它生存技能,并且在需要时相互支持,从而提高整个群体存活下去的几率。我们已经发展到可以坐在篝火边,交流我们成功和失败的故事,从他人身上学习,并且享受他人的陪伴。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持续表明,人类倾向于合作而不是出于私心行动。我们行事更多是为了群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合作的吸引力也在约会游戏中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女性在寻找长期配偶时,认为利他主义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品质。

所有的这些合作和善意,听上去可能像是个显而易见的生存策略,但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物种并非都是如此。

以黑猩猩为例,这是我们在遗传学上最近的亲属。很多研究表明,黑猩猩非常聪明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但是,他们仍然保留了高度的冲动型私自行为。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2],黑猩猩有两个选择:一是可以选择将食物拉向自己,二是选择与配偶一起拉向双方。更多大猩猩出了更加自私的选择,即使它们得到食物的数量是一致的(此处指为黑猩猩得到的食物在两个选择中是一样的——译者注)。只有当两只猩猩都能得到更多的食物时,它们才会选择合作选项(即将食物拉向自己以及配偶——译者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行为在人类心中根深蒂固,我们比大多数物种在合作上,程度更深,方式也更为多样。

危机时刻,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就像这些在2017年为飓风和地震的灾民捐赠物品的纽约群众一样。图源:Ruben Diaz Jr./Flickr

人类偏向社会行为的演化,使得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孤独。这个感觉可能就像一个驱动力,会把人们拉回到一起,就像饥渴感让人们喝水,饥饿感让人们吃饭一样。但是,它也有负面的影响。

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得过社会支持的人,生活在一个没有良性社交互动的世界,可能变得烦躁和抑郁。孤独的人——还有动物——倾向于采取更加自私的行为,把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个人越是认为自己的周围缺乏有利于己的社交互动——换句话说,他们越感到孤独——便更会采取类似的行为。

隔离以及随之产生的自私行为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持续的孤独可能会降低我们照顾自己的能力,甚至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根据一个2018年的研究[3],孤独感与26%增加的早逝有关。

04.

显然,人类天生就喜欢社会合作。这让我们陷入了目前的困境:为了战胜新冠病毒,人类必须共同合作,来对抗我们想要交流的演化动因,并且彼此之间保持距离。

未来的几个月将是对合作——这一在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特性——的考验。人们已经展示了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如何保持联系的各种有创意的方式——从在阳台上歌唱,到远距离锻炼课程和舞会,从虚拟音乐会,到儿童线上玩耍约会,等等。一些人反对使用“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这个词,他们坚持认为,目前的方式更应被称为“保持物理距离”(physical distancing),而“社交”(social)一词则可以保留,甚至应该加强。

然而,我们能否完全推翻自己长期建立的相互合作机制,并且用远距离合作代替呢?虚拟行为互动能否成为身体行为互动的合适的替代品呢?一切还有待观察。

相关阅读

新冠疫情会长久地改变洗手习惯吗?

结绳系疫|后疫情时代的后见之明与具体研究

Corona读书会第23期 | 医疗基建 Medical Infrastructure

印度第二波疫情:一场人为酿成的灾难?

Reference:

[1]. Wood, Bernard. “Birth of Homo erectus.”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ssues, News, and Reviews 29, no. 6 (2020): 293-298.

[2]. Bullinger, Anke F., Alicia P. Melis, and Michael Tomasello. “Chimpanzees, Pan troglodytes, prefer individual over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towards goals.” Animal Behaviour 82, no. 5 (2011): 1135-1141.

[3]. Cacioppo, John T., and Stephanie Cacioppo. “The growing problem of loneliness.” The Lancet 391, no. 10119 (2018): 42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