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至今,席卷伊拉克的抗争直指美军占领以来主导伊拉克资源分配的民族宗派主义。本文作者借小丑这一形象在抗争里如何成为人类学意义上的骗徒(trickster)分析了这一去中心化抗争的动力和期许。
抗争的诉求和风险不再与我们无关。抗争运动既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极具戏剧性;运动中摩擦不断,既体现了抗争者顽强的生命动力,亦不失表演性。通过介入获得媒体广泛关注的全球抗争运动,本系列文章试图探索人类学在捕捉“真实世界”动态中的作用。
《末日松茸》可能是2020年度国内最受关注的人类学译著,其散文化、故事化的写法尤其让这曲复调音乐能够与更广泛的读者共鸣。在这篇文章里,本书的编辑晓清将与我们分享她的多重阅读之旅。
从Tsing的《末日松茸》出发,讨论西南诸菌与人类的关系。采摘、产业、边疆、自然范畴的演变;多物种民族志导向的是人类世的自觉还是松茸多时间;种植园和产业链的谱系纠葛、采摘直播等新landscape及其fetish内涵各种诗学与政治。
海娜粉可以染发,新出现的对苯二胺产品也可以染发——这是两者最初的、最直接的关联。海娜与染发剂各自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流行,使得这种关联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理解掌握并用于生产新的联系。
格雷伯眼中的科层中国和其他人类学者描绘的复杂中国对于理解当下社会产生着不同的意义。虽然技术弯道超车似乎是“中国特色”,但是假如被技术治理规则圈住,就会反而慢慢变得和整体官僚化的世界其他角落越来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