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理解这场战争就要理解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顿巴斯战争的爆发,15年的《明斯克协议》及其导致的政治后果,乌克兰新闻业在俄罗斯和北约那股帝国力量间的窘境,苏联解体后席卷东欧的所谓“后社会主义”浪潮,和这一背景下乌克兰精英的行径与民众的奋斗。
相较于成熟工业社会里新出现的“非正式经济”,对于很多地区而言,多元灵活而又充满风险的生计环境从来不是一桩新鲜事。面对不稳定的全球经济与生计现状,超越现代化发展观中对所谓正式工作的假定是觉察与应对的第一步。
乌克兰绝非是一个只能在抽象零和的地缘政治砧板上谈论的词,不是命定归还的“龙兴之地”,不是被抹去居住者的帝国边疆。这份书单,邀请读者超越霸权之眼,看见乌克兰及其周边土地上具体人群的记忆与历史,在“成长还是创伤”这堂所有人都不得不学的课堂上,ta们是我们的老师。
曾被视为凶残象征的亚诺马米人历来为人类学研究的烫手山芋和学科问题的导火索,通过本篇书评,我们将看到当代亚诺马米领袖达维·科佩纳瓦的自我民族志和对纳佩人的逆向民族志,继续思索人类学的基本问题。
本文分享的是莉拉·阿布-卢戈德(Lila Abu-Lughod)于1988年2月29日在纽约科学院人类学部所作的演讲,具体探讨了在当时语境下,“女权主义民族志是否可能”这个问题。虽然距离如今已有三十余载,但其中涉及的“客观”与“主观”二分法、民族志书写与理论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等议题,不仅在当时颇具争议,在全球联系日益加深、学科不断交叉、科技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更是值得继续探究。
本文是澎湃国际对人类学家南希·林迪斯法恩和乔纳森·尼尔的专访。这两位专研阿富汗乡村的学者,基于其长期田野调查,针对塔利班政权策略、普什图文化、气候变化影响、女权现况、知识与政治等问题,展开了具体的解释与讨论。
关于受压迫者的概念体系如何在第三世界永恒地回荡,在行动者网络中如何保持一种广远的联结,是这次集体写作所能带来的一些启示。如同友人多好的书写:即使世界并未完全舒展,我们仍旧在相互的言说和行动中推进着地平线。本文为这次集体写作的第三辑。在本期策划特约编辑运煤工与面包师的女儿可仔的邀请下,几位朋友对谈而成,基于南京的浦口工厂原厂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