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合了三篇对人类学家霍玛·胡德法的访谈,从当下时局的特点出发,串联了伊朗“非法化”生存现状、女权运动历史、信仰与政权的关系等线索,并提出对此次抗争路线图的关注与观察。
用库尔德名字来称呼吉娜Jîna,记住“女人,生命,自由”口号的斗争。这个承认很重要,同时,它也是呼吁一场同时反种族主义、反殖民的交叉的女性主义运动。
戴不戴头巾是个体的决定,不是社群或国家的决定。执着于头巾,搞得就好像头巾是穆斯林女性的终极符号一样——这样的做法就是在接受殖民东方学对穆斯林女性是什么的规定,同时也是在赤裸地展现传统的男性至上主义。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对阿富汗实现全面控制,这也给基于阿富汗田野工作的社会科学提出更多难题。在阿富汗前景极其不明朗的当下,如何理解阿富汗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如何以全球离散为背景,从移民、流动性的角度,理解阿富汗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本文分享的是莉拉·阿布-卢戈德(Lila Abu-Lughod)于1988年2月29日在纽约科学院人类学部所作的演讲,具体探讨了在当时语境下,“女权主义民族志是否可能”这个问题。虽然距离如今已有三十余载,但其中涉及的“客观”与“主观”二分法、民族志书写与理论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等议题,不仅在当时颇具争议,在全球联系日益加深、学科不断交叉、科技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更是值得继续探究。
本文是澎湃国际对人类学家南希·林迪斯法恩和乔纳森·尼尔的专访。这两位专研阿富汗乡村的学者,基于其长期田野调查,针对塔利班政权策略、普什图文化、气候变化影响、女权现况、知识与政治等问题,展开了具体的解释与讨论。
在新书《超越丝绸之路(Beyond Silk Roads)》(2021年)中,人类学者马格努斯·马斯登(Magnus Marsden)重点关注流动的阿富汗商人,以及他们在欧亚大陆建立的贸易网络和节点。新书探讨了商人们所处的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中,如何灵活地塑造自我身份、探索社区联结的可能性。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马斯登老师,并将英文访谈全文翻译为中文,以飨读者。此次访谈从追溯作者的学术轨迹出发,深入探讨马斯登新书中的关键概念和方法,并且探讨了阿富汗的未来、对流动商人的影响,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