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人类学家 | 悼念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1935—2023)

汉斯·贝尔廷教授,德国艺术史学者和艺术评论家,图像人类学家,2023年1月10日于柏林辞世。生前长期在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汉堡大学等地工作的贝尔廷教授是重要的图像理论家,也关心图像背后的面孔与人。在《图像人类学》一书里,如本文作者所言,贝尔廷“以康德式的广义人类学为观照,探查图像如何由人生成、被人经验、供人使用、与人联结”。我们也悼念他。 作者 / 杨云鬯(北…

唱唱反调:评《转调:u/n multitude与政治乐谱》展览

而如何唱反调?如何转调?如何对位?什么是调性?什么是杂音?这是列维-斯特劳斯和恩格尔德着力推进的话题,更是文化的作曲家和演奏者一直在做的。正如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人类学家合作者尼古拉斯·洛里奇(Nicholas Roerich)的《春之祭》,正如俄罗斯的当代艺术团体u/n multitude,正如这篇展评。

“非艺术”之艺术——与徐坦的人类学对话(下)

本文为两位人类学家冯莎和张志培对当代艺术家徐坦的作品和工作方法的细读,原文成于2020年10月,原为《语词、意识与艺术:徐坦“关键词”视觉语言实验项目档案 选编与研究》所写。文中,两位老师就田野调研、感知、语言、反思、艺术本体、跨学科性等问题展开了对艺术和人类学都充满启发的讨论。原文标题为《“非艺术”之艺术》,也同样可以冠以“非人类学”之人类学这样跳跃边界的形容,不仅是因为徐坦的作品早已开始关注植物、动物等非人主体——这只有在人类学才是新风潮,而是一次对话的邀请——正如“关键词”这一方法所述。

“非艺术”之艺术——与徐坦的人类学对话(上)

本文为两位人类学家冯莎和张志培对当代艺术家徐坦的作品和工作方法的细读,原文成于2020年10月,原为《语词、意识与艺术:徐坦“关键词”视觉语言实验项目档案 选编与研究》所写。文中,两位老师就田野调研、感知、语言、反思、艺术本体、跨学科性等问题展开了对艺术和人类学都充满启发的讨论。原文标题为《“非艺术”之艺术》,也同样可以冠以“非人类学”之人类学这样跳跃边界的形容,不仅是因为徐坦的作品早已开始关注植物、动物等非人主体——这只有在人类学才是新风潮,而是一次对话的邀请——正如“关键词”这一方法所述。

实验艺术,也是女性主义民族志的实验——评《实验北京: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性别与全球化》

讨论女性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事实上是要破除“流氓艺术”与“女性艺术”的二元结构,重思中国现代历史各阶段针对女性的脸谱化工程,并重新就她们是谁、做了什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议题进行描述和话语构建,以求在具体的时空中使女性变得立体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