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澎湃国际对人类学家南希·林迪斯法恩和乔纳森·尼尔的专访。这两位专研阿富汗乡村的学者,基于其长期田野调查,针对塔利班政权策略、普什图文化、气候变化影响、女权现况、知识与政治等问题,展开了具体的解释与讨论。
关于受压迫者的概念体系如何在第三世界永恒地回荡,在行动者网络中如何保持一种广远的联结,是这次集体写作所能带来的一些启示。如同友人多好的书写:即使世界并未完全舒展,我们仍旧在相互的言说和行动中推进着地平线。本文为这次集体写作的第三辑。在本期策划特约编辑运煤工与面包师的女儿可仔的邀请下,几位朋友对谈而成,基于南京的浦口工厂原厂制造。
在新书《超越丝绸之路(Beyond Silk Roads)》(2021年)中,人类学者马格努斯·马斯登(Magnus Marsden)重点关注流动的阿富汗商人,以及他们在欧亚大陆建立的贸易网络和节点。新书探讨了商人们所处的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中,如何灵活地塑造自我身份、探索社区联结的可能性。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马斯登老师,并将英文访谈全文翻译为中文,以飨读者。此次访谈从追溯作者的学术轨迹出发,深入探讨马斯登新书中的关键概念和方法,并且探讨了阿富汗的未来、对流动商人的影响,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我们需要追问的,不光是为何伟大人类学家的妻子(或者妻子们)为何“被”缺席,更是如何通过人类学作为赎罪的方法,重新梳理思想遗产中那些曾经闪光、却一直被遮蔽的声音;不光是赞美某一位人类学家所提倡的“普适平等”,而是反思这样的思想究竟缘何而来、以何为代价、又将去向何处。如果说人类学是赎罪的象征,那么,赎罪之路远远没有完结,亦或许,永远不会、也无法完结。
在中国深受弗雷勒思想濡染的写作者和行动者,以集体写作的方式纪念了这位曾带给我们不断攀升的勇气与希望的实践哲学家。在相互的书写和对看中,我们觉知到弗雷勒思想所能触及之地如此广阔,正如他在教育运动中所不断怀抱着的——对世上所有受压迫者对话的信任,对所有[存有之物]流动性的信任。
本文原文于弗雷勒的诞辰百年2021年9月19日发表在《雅各宾》杂志上。作者彼特·麦克劳伦(Peter McLaren)是保罗·弗雷勒的亲密战友,他目前是民主项目(Paulo Freire Democratic)的联席主任以及全球道德和社会正义(Global Ethics and Social Justice)国际大使。麦克劳伦是世界上首要的批判教育学学者之一,著有四十多本书,包括最近的《叛乱的教育学》(Pedagogy of Insurrection)。
运动是得是失?是新的还是旧的?是既定的还是形成的?是需要完结的还是必将失望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具体语境中被探索,但正如世界在新冠疫情中再次激进演化,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的做法是继续追寻它们的演化而非盖棺定论。这篇小结也在这一意义上不等同于完结,面对扑面而来的紧迫性及其出乎意料的持续性,这篇小结的另一意义是对直面紧迫情况的介入性民族志方法的检审。
精神健康的care是一个身体与心灵、地方与全球、权力与主体、药物和其他技术相互纠缠的复杂领域,有效的care需要抛弃专业主义的居高临下,进入受苦者的生活世界,民族志恰恰可以在此“作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