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时任上海纽约大学“全球视野下的社会”项目博士后的艾斯丽(Asli Berktay)博士和王菁博士在上海纽约大学联合讲授了一门名为“中国的主题公园:一场野心勃勃与暧昧不明的旅程”(Theme Parks in China: An Ambitious and Ambiguous Journey)的课程。通过主题公园这样一个独特的空间,两位老师与学生一起穿行于这些历史的、民族的、娱乐的景观,探讨其中的叙事构建与资本化变迁。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如何在课程讲授中合作?面对新冠疫情给田野考察计划带来的障碍,两位老师找到了哪些替代性方案?本期“教与学”专题为大家介绍这一门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跨学科课程,通过对两位授课老师的采访和课程大纲的引介,我们将看到一门跨学科课程的完成也是一项设计、协作与实践的艺术。
本期访谈从人类学者在田野中遭遇专业从业者的尴尬与反思出发,梳理了一位名校医学生从课堂、实验室走向诊室与行动场的历程。面对割裂的现实,姚灏试图让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人类学成为三面棱镜、三个支点,站在交汇点上的他正努力倡导一种议题导向式的学科间合作。
自反性是人类学持续前进的动力所在,如果缺少了对自身教育和学习的探讨,那么人类学的故事也是不完整的。关于学习的人类学不仅需要包容多元化的方法,也是一种对权力说真话的人类学。
何为女性主义人类学导师?本文作者通过反思两位黑人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黑人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的慷慨精神,有着维持生命的能量。而且,导师指导既可以通过非正式谈话中说的话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学术出版物中写的字来完成。
美国大众媒体中对伊斯兰形象的惊人歪曲,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所谓“专家”对伊斯兰的多个面向的理解的匮乏,影响数百万人性命的决策恰恰就建立在这些“专家”的观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