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就读国际中学,往往包含着多面的考量,家长们既希望孩子成为国际精英预备队,又期待孩子能在一个比应试体制更为宽松、“人性化”的环境里度过青少年时光。然而这样的期待是否必然如愿?当民间资本逐渐涌入国际中学这一新兴市场,它所打造的服务业化的师生关系又带来了怎样的困境?
本文为这次弗雷勒集体纪念写作第四辑,来自永舞团的Myra,永舞团近期同样在纪念弗雷勒。这一纪念不仅以身体艺术之名,且多以跨时空对话的方式推进,对话的对象不仅是弗雷勒,有她在印度、山东和湾区遇到的舞者,也包括身在世界之中的你我。
关于受压迫者的概念体系如何在第三世界永恒地回荡,在行动者网络中如何保持一种广远的联结,是这次集体写作所能带来的一些启示。如同友人多好的书写:即使世界并未完全舒展,我们仍旧在相互的言说和行动中推进着地平线。本文为这次集体写作的第三辑。在本期策划特约编辑运煤工与面包师的女儿可仔的邀请下,几位朋友对谈而成,基于南京的浦口工厂原厂制造。
在中国深受弗雷勒思想濡染的写作者和行动者,以集体写作的方式纪念了这位曾带给我们不断攀升的勇气与希望的实践哲学家。在相互的书写和对看中,我们觉知到弗雷勒思想所能触及之地如此广阔,正如他在教育运动中所不断怀抱着的——对世上所有受压迫者对话的信任,对所有[存有之物]流动性的信任。
本文原文于弗雷勒的诞辰百年2021年9月19日发表在《雅各宾》杂志上。作者彼特·麦克劳伦(Peter McLaren)是保罗·弗雷勒的亲密战友,他目前是民主项目(Paulo Freire Democratic)的联席主任以及全球道德和社会正义(Global Ethics and Social Justice)国际大使。麦克劳伦是世界上首要的批判教育学学者之一,著有四十多本书,包括最近的《叛乱的教育学》(Pedagogy of Insur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