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报道激增,但其中的误解和片面印象却久久无法抹去。无知是灾难性的,而对伊斯兰及穆斯林世界的无知与误解正是导致美国决策失误、执行困难、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除了就高考民族志《英才体制与其不满者》一书展开的讨论外,这篇推送也对此前两篇推送中关于“高考与生活”、“抵抗”、“资源不平等”等问题的讨论。也许这次讨论的题眼在于人类学与成人的勾连,也回归了这次Corona的主题:从高考到教育到社会。
如果说城乡结合的县域是中国横向流动性的表征和限制,县中则是流动性的纵向弹簧。张敏老师从基于县城中学的民族志出发,力图描摹弹簧里的“认命”与反抗。弹簧内部的润滑剂和液压油是“换座位”,“题范式”,“接老师话”,从中可窥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中法两个高考大国的考试制度开始,思宇带出了探讨考试的诸多角度:作为知识传承的教育,作为职业工会的大学,作为贵族体制再生产的机制,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作为竞争和选拔,作为社会不平等的集中表征。结合她的民族志,思宇也探讨了渴望、努力、和反抗。
高考,被誉为最公平人生竞赛,但背后往往有各种不公平机制,由此也引发了各种焦虑。正是在日益残酷的现实面前,考生、家长、甚至老师,会在这人生关键时刻转向人品与神明,在不确定的考场乃至人生中,祈求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