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些“生成中的行动者”而言,贝鲁特爆炸并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也不是中东“乱象”又一抽象的复写,而是自下而上实践城市修复和互助网络的家园之所在。团结在爆炸的预燃与回声中不断赋形。
巴黎公社150周年的人类学遗产:当巴黎公社领导人之一、红色圣女路易斯·米歇尔写下“卡纳克人追求的正是我们在公社想要争取的自由”时,她不再是公社的战败者,在”文明规训“这一更加永续的战场上,她与卡纳克人站在一起,是不断战斗且永不妥协的一方。
因其相对隐蔽但又极具公共性,即便是以国家恐怖主义镇压异见者的皮诺切特军政府也难以规训这种声音。而近年来美洲的诸多抗争都有敲锅的底色。疫情下,敲锅抗争又是面对封锁,重建公共和异议的重要方式。缅甸军方的铁腕越收越紧,但敲锅声在每晚8点如约不绝。
面对国家采掘资本主义的老对手和新冠的新局面,原住民及其他社运力量该如何反应?这篇文章里的作者回顾了运动伊始的一次公开论辩,论述了其中具备资深社运经历的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女性社运者的声音、方法与总结。两位作者的民族志在此是学习和传播的艺术。
沙欣·巴格在城市中一度是一个被忽视和抹去、甚至对其它城区而言不存在的角落,但现在却因异见、要求获得承认和归属而变得活跃和可见。
智利曾经被捆绑在一套“拉美新自由主义灯塔”的叙事里无法自拔,如何超越一劳永逸推翻新自由主义的幻象,并在废墟里寻找重建的动力学则是今日智利抗争胜利后打扫战场最重要的任务。
关于未来,有多种可能的答案,就像在街头和阳台上敲打锅碗瓢盆的抗争者一样多。抗争者并不确切地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是他们一定知道的是,未来必须有所不同。
2019年10月1日至今,席卷伊拉克的抗争直指美军占领以来主导伊拉克资源分配的民族宗派主义。本文作者借小丑这一形象在抗争里如何成为人类学意义上的骗徒(trickster)分析了这一去中心化抗争的动力和期许。
抗争的诉求和风险不再与我们无关。抗争运动既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极具戏剧性;运动中摩擦不断,既体现了抗争者顽强的生命动力,亦不失表演性。通过介入获得媒体广泛关注的全球抗争运动,本系列文章试图探索人类学在捕捉“真实世界”动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