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言难尽。在持续一整年的山呼海啸中,疫情以外的宏大目标和宣传口号挣扎着发出声响。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要求三年新增残障者就业100万人。随后各地也陆续推出了执行方案,为实现“三年新增百万就业”这一必达的任务赋予了精致的量化指标。2022年也因此荣登“残疾人就业宣传年”。 aaa 运动式的号召或许让一些部门和企业第一次注…
“硬”和“软”的感觉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论文是否只有观点,非虚构只有故事呢?周雨霏说:“在论文中,故事是观点的证据;在非虚构中,观点是故事的金线。”
选择就读国际中学,往往包含着多面的考量,家长们既希望孩子成为国际精英预备队,又期待孩子能在一个比应试体制更为宽松、“人性化”的环境里度过青少年时光。然而这样的期待是否必然如愿?当民间资本逐渐涌入国际中学这一新兴市场,它所打造的服务业化的师生关系又带来了怎样的困境?
相较于成熟工业社会里新出现的“非正式经济”,对于很多地区而言,多元灵活而又充满风险的生计环境从来不是一桩新鲜事。面对不稳定的全球经济与生计现状,超越现代化发展观中对所谓正式工作的假定是觉察与应对的第一步。
本期是一篇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族志小说,作者吴玥涵从大陆女性过境香港打HPV疫苗的风潮出发,以小戴母女的故事为线索,揭示出宫颈癌预防这一公共健康行动背后复杂的社会脉络:女性的健康管理与医疗产品商品化的交织,公共卫生数据背后医疗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布局的城乡鸿沟,性与身体的道德想象及其代际变迁,技术实践与亲密关系的纠缠。
人类学者眼中的假肢是什么?是修补缺失功能的“辅具”?是可以拼装拆卸的赛博身体?在本期“田野编”文章中,研究者汪春春速写式地回顾了她与“假肢”和“穿戴假肢的人”最初的相逢。她回到残障者的身体体验之中,聚焦于一个被长久忽略的“穿戴”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生命更迭,从而揭示出技术的真实与脆弱。身体在与器具的艰难磨合中感受到的疼痛、挤压、依赖与束缚,与附着在假肢之上的生活愿景形成了强烈反差。恰如研究者在田野中经历的跌跌撞撞,“穿上假肢”对于残障者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拆卸、调适、重整的过程。透过对“成为假肢使用者”历程的一瞥,这篇文章也试图打开通过“被装配的身体”来理解残障经验的物质与技术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