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的诉求和风险不再与我们无关。抗争运动既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极具戏剧性;运动中摩擦不断,既体现了抗争者顽强的生命动力,亦不失表演性。通过介入获得媒体广泛关注的全球抗争运动,本系列文章试图探索人类学在捕捉“真实世界”动态中的作用。
从Tsing的《末日松茸》出发,讨论西南诸菌与人类的关系。采摘、产业、边疆、自然范畴的演变;多物种民族志导向的是人类世的自觉还是松茸多时间;种植园和产业链的谱系纠葛、采摘直播等新landscape及其fetish内涵各种诗学与政治。
海娜粉可以染发,新出现的对苯二胺产品也可以染发——这是两者最初的、最直接的关联。海娜与染发剂各自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流行,使得这种关联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理解掌握并用于生产新的联系。
本期刊出的是第7期关于全球公卫中的跨国人道主义的讨论。在全球疫情“下半场”后重温红会和国际援助的政治,别有意味。
今夏洪水之季,Corona组织了一场关于大坝的讨论,涉及各学科关于大坝在诸大洲的研究。讨论中不仅有环境、技术与政治,也如影随形着大坝象征的发展主义幽灵和诸多人类之外的参与者。
一部日本纪录片将“三和大神”带入大众的视界。近日出版的民族志《岂不怀归》则代表着对这一群体的社科关怀。网络百科把这群打工者定义为迷失在深圳三和,工作一天玩三天的最底层人士,本文作者曾在三和长期田野,则把视角投向更广阔的中国劳工现状。